查看原文
其他

放射检查为患者做防护,这个理念过时了吗?

服务医者改善医疗 医学界 2024-05-30


“如果防护罩影响图像,可能导致孩子受到更高水平的辐射。”




撰文 | 凌骏、燕小六、汪航

近日,浙江舟山一医院放射科在对2名受检者进行X射线影像检查时,因未提醒对方佩戴使用个人防护用品,被岱山县卫生健康局立案处理,并受到行政处罚。

这则消息上了微博热搜,截至目前累计阅读量破1亿。X光和CT本质都是通过X射线检查,属于电离辐射,超过一定剂量会对人体造成损伤。不少医院、地方卫生部门都曾在官方平台发布消息,科普防护的重要性。

对此,一位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前主任委员对“医学界”表示,我国关于放射检查防护的规则制度可能是落后了,现在的设备射线量低,是不是还需要防护或者分情况进行防护,需要制定新的制度。但制度修改之前还是应该遵守,所以罚款没有问题。

从2019年起,美国和欧洲不少机构相继呼吁或更新指南表示,不再支持X射线检查中的屏蔽防护。在英国2020年发布的相关指南中,多数情况中即便是孕妇、儿童也不推荐屏蔽防护。

在2021年台北市举行的“亚太医学影像质量与安全论坛(APQS) ”上,与会的亚洲专家们就“X射线检查是否还需要防护”展开了激烈讨论,试图在是否要跟进“西方模式”,取消铅衣防护上达成共识。

不穿防护服,普遍吗?

常见的屏蔽防护用品包括铅帽、铅围脖、铅围裙、铅三角巾等,用于覆盖非检查照射部位,以阻挡X线穿透达到防护的效果。

根据我国2016年修订的“放射诊疗管理规定”,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医疗照射时,要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。而之所以违反规定,此次被处罚的舟山医疗机构解释称,由于病人较多,防护服穿脱不方便。

这不是第一次有医疗机构因未严格执行防护操作而被处罚。“医学界”查阅发现,2023年10月14日,河南省周口市卫生健康委执法人员在某医院DR(数字化X线摄影)室监督检查,发现室内患者及陪同者均没有穿防护用具。涉事医院被处以“警告,罚款4000元”的行政处罚。

更早之前,2018年3月20日,湖北省枝江市某医院被发现,没在胸部摄片检查中保护患者邻近照射视野的敏感器官(头部、甲状腺及性腺部位)。该院所有防护用品还被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破损、断裂、污渍,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。最终,医院被处以警告、3000元罚款。

“医学界”了解到,国内各家医院在实际操作上确实存在差异。家住深圳的程女士前不久带孩子就医,因怀疑肺炎要做CT检查。她记得孩子戴了铅帽,眼部被覆上一长条铅布,腹部以下到脚踝都盖着铅毯。而同期,她的朋友带儿子在北京看病,戴了铅帽、裆部做了遮挡。

正在进行肿瘤治疗的王女士则表示,她做PICC(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)前,拍过X光片,当时没有做任何防护。“我感觉可能穿铅衣这个过程比较麻烦。而且医院人太多了,操作都是流水线。为了加快进程,有些细节就跳过了。”

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,现场应配备基本种类要求的防护用品,其数量应满足开展工作需要。在实际操作中,尤其是对青少年,非照射野的甲状腺等是重点保护区域。”西南地区一名放射科医生告诉“医学界”。

一位做了防护的患者正在做检查/图源:“古蔺县中医医院”公众号 


欧美不做防护好多年

某三甲医院放射治疗科科主任曾在欧洲留学,参与过放射治疗的相关工作,他告诉“医学界”,在他进修的医院,做X光之类的放射检查,除孕妇和幼儿外,确有不穿防护服做检查的情况存在。

2019年,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发表声明,指出应停止在X射线诊断成像过程中对患者的性腺和胎儿进行屏蔽保护。根据这份声明,通过穿戴铅衣保护性腺和胎儿,是过去几十年来的传统做法,但随着技术进步和不断累积的暴露辐射证据,这一惯例或许已经过时。


有研究指出,以4岁的儿童为例,如今常规接受一次X光检查的辐射剂量为0.06mGy,而几十年前曾一度达到2.5mGy。作为对比,造成男性永久性不育的辐射剂量阈值为3500-6000mGy。

该协会称,除了极端情况,目前成像技术的单次辐射量远低于胎儿伤害的暴露量,对性腺保护的受益也没有明确的证据。同时进行局部屏蔽防护,也无法阻止X射线在体内的散射——这才是非检查部位脏器受到辐射剂量的主要来源。

而如果还坚持使用屏蔽防护,一方面若医生屏蔽操作不够精准,影响到检查部位,可能会导致重复检查或误诊。另一方面,最新的X光设备配备自动曝光技术,若仪器探测到光束范围内有屏蔽遮挡,会自动提高射线剂量以增加曝光,反而让患者受到更多辐射。

美国放射协会、美国牙科协会紧随其后,分别在2021年和2024年初更新指南,前者指出使用性腺铅屏蔽对减少辐射风险没有帮助,呼吁美国各州修订法规和指南。

美国全国儿童医院(Nationwide Children’s Hospital)也在官网的“家长解答”中称,不再对儿童X射线进行铅衣保护,“如果防护罩影响图像,可能导致孩子受到更高水平的辐射。”

英国则于2020年发布了长达87页的《放射性诊断患者使用屏蔽保护指南》,指出只有少部分情况下可考虑使用防护,比如性腺与检查照射部位的距离小于5cm,或某类疾病短期内要反复接受多次X射线检查等。

而对于孕妇,骨盆区域以外的检查无需使用铅衣防护,若检查临近或覆盖骨盆区域,则建议直接更换方案,采取非电离辐射式的影像检查。

但《指南》同样指出,由于公众对“辐射”根深蒂固的恐惧,医生在放弃使用屏蔽保护时也要充分权衡患者的心理需求。若患者坚持要穿戴铅衣,但医生判断此时防护的“弊大于利”,则应耐心对患者进行解释,充分传递正确的医学信息。

是否应该效仿?

虽然欧美就取消X射线检查中的屏蔽防护给出了充分理由,但多位国内专家告诉“医学界”,我国是否应该效仿有待进一步确证。

“针对这个问题,我国的标准还基于80年代的研究,站在专业角度确实有必要去及时地更新、修改。”一位不愿具名的放射科专家对“医学界”表示,“但前提是大量的前期证据收集工作,以证明目前设备的射线可以达到对人体没有影响的程度。”

这位专家指出,欧美用的设备是否和我们完全相同还不好说,无法直接进行横向比较,“虽然DR和CT的辐射剂量已有大幅降低,但到底降了多少?什么情况下还需要大剂量?需要有循证依据,换言之,什么情况下不需要防护,什么情况下还需要,这要基于我国的数据进一步确证。”

前述西南地区放射科医生表示,在她所参与的国内放射学相关会议、学术讨论时,关于防护服穿戴问题鲜有人关注。“医学决策需要权衡利弊。在遵循国际普遍采用的辐射防护原则下,得出精准的诊断结果指导下一步治疗,给患者的获益超过检查所致的辐射。在筛查、诊断、随访等多种应用场景中,也可能需要更多研究来区分和细化。”

“医学界”从临床一线了解到,X射线检查机房准备防护设施是标配,是质控检查的硬指标,如果没有,肯定要扣分。有医生认为,中外医疗要求、标准差异很大,和诊疗流程、规范等密切相关,不能照搬欧美的情况。

今日,“医学界医生站”App对该热搜话题进行投票,有超过80%的用户认为患者在做放射科项目时,有必要穿铅衣防护。

事实上,这并不只是我国与欧美间的医疗差异。在2021年的APQS大会上,尽管与会者几乎一致同意“遮挡解剖结构、增加辐射量是继续沿用屏蔽防护的潜在风险”,但就是否停用防护,亚洲各国的专家们并未达成统一立场。

除了医疗体系和技术上的差异,心理因素、文化因素、患者焦虑和法律问题也让问题变得复杂。“在许多情况下,即使辐射风险可以忽略不计,医生也可能选择使用防护罩来缓解患者的恐惧。”根据会议纪要,虽然西方放射科医生也允许出现此类病例,但特定亚洲国家的某些文化因素,可能会增加这种情况的发生频率。

虽然会议基本做出了“屏蔽不再是常规放射检查必要部分”的结论,但同样指出,这只是一个参考,关于未来的防护,还需各国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政策。


来源:医学界

责编:田栋梁

编辑:赵   静


*“医学界”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推荐阅读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